翻開首飾史,可以清晰的看見首飾的造型變化一直和時代的流行風格相一致。而流行風格總是和當代政治、經濟、科技、文化、事件等息息相關,這些因素形成當代大眾美學價值觀,也就是流行文化、流行美。
西方“Less Is More”的含義與中國的大道至簡有著異曲同工之妙,這可以輕易的從幾千年的中國傳統美學和哲學中品味出來。國畫中最有意境的呈現往往不是將筆墨鋪滿畫紙,而是絕妙在那寥寥幾筆旁的一片空白之中。 “Less”不是空白而是精簡,簡約而不平凡;“More”不是擁擠而是恰當,流暢而不繁瑣。
臺北故宮博物院第一位雙品牌合作的珠寶設計師。她以高質感與高藝術性推展文化珠寶,成功做出市場區隔,她以古典內涵,創新技藝,精湛的設計,加上高度藝術性,帶來博物館級的經典作品,將中國美學轉化為極富魅力的貼身首飾。
從不為藝術而藝術、為創作而創作,不追求絕對的純粹,直接反映當下的情感,完全融入環境的氛圍,透過創作表現情境,企圖使每一件作品有文字的畫面,多元到無所不包的藝術特性,這就是臺灣知名珠寶藝術家黃湘晴所執著不怠的「形意合一‧順勢而為」的「后現代主義珠寶設計美學」。
張亞楠“小龍女”獲得了“最佳文化傳承獎”,并首次以亞裔珠寶設計師作品的身份登上了英國頂級奢侈品雜志《LUXURE》,很多外國時尚界大師對這個作品也是愛不釋手,再一次證明了藝術是不分國界。
欣賞每樣作品就像觀賞一幅畫、一篇詩詞或是一首古曲,于讓珠寶「藝術化」,使每一件珠寶作品,都能夠呈現一份藝術價值,珠寶蘊含的意涵也更為深刻,正所謂一沙一世界, 一花一天堂,方寸珠寶之間,也能看到大千世界。
設計與美學的融合,就是要以人為本,通過某些媒介或手段以達至實用性及藝術性;除了是要滿足需求外,也需要兼顧心靈上的享受,做到悅耳、悅目、悅心的境界。
東方的珠寶美學,美妙在似與不似之間,就像水墨寫意,表達的意境可以激發觀者的想象力,看山不似山,看水也非水。在色彩的處理上講究素、雅、凈,講究留白。
焦俊的珠寶設計美學離不開:探索充滿未知的宇宙與東方的哲學。不單一的去看待設計本身,會從道家的某些思想出發,將所感知世界的信息關聯起來,并作出自己的解讀。
美寶創造者016:蔣瀅小姐。通過設計在美與時尚、自我之間找到平衡點,讓珠寶的設計更適合各種場合的佩戴,提升佩戴愉悅感。蔣瀅所堅持的設計是源于自己和每位客戶的獨特需求、特質,讓首飾與人自然地融合。
在國際市場上,創作是得到保護的。我的眼中,這個版權是告訴別人這是我注了冊的一個設計,別人休想妄動。但這個設計版權保護,并不代表這個是從未出現過的。只標示著誰是跑先一步取得某些機構認可而已。